您好,欢迎访问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联系我们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 话:0936--8214324
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西来寺巷4号

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作者:吕桂玲来源:吕桂玲发布时间:2022-11-11浏览量:1615

    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吕桂玲

   遗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非遗课程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学校和学生意义重大。

2020年12月5日至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国际学者和国内外学者均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会。线下会议的现场,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中国高校与非遗关系密切,高校能够在协作制定非遗政策、帮助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非遗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和建档、参与非遗数字化工程、培养相关领域人才、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开拓和发展非遗市场等多个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非遗跨学科的性质或许能够推动“新文科”等教育方式的变革;作为实践之学,非遗教育应该以传承人为主体,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

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让非遗进校园成了近些年较为普遍的做法。多年以来,伴随“非遗进校园”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不仅让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在青少年中间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非遗进校园”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我国非遗传承现状,总体上并不乐观。在现代性的映照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非遗似乎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不少非遗项目普通民众知之甚少,遑论传承发扬。某些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绝伦的非遗项目被人们所忽略,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从发展的眼光看来,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无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事实上,“非遗入校园”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

“非遗进校园”是个借力升级的过程。在校园文化中,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让非遗进入更大更广阔的知识系统,被观照、被融合、再生成、再发展,从而开拓它们无限多样的可能性,这种“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可以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要重视对非遗的保护以及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但无论是保护还是创造性转化,跟校园文化的衔接都很有必要。再者,非遗的持久魅力在于影响未来。“非遗进校园”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当前我们主流的教育体系和架构之内,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机制性生命力,不仅有利于非遗的发展壮大,更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无可否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觉。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标签: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936--8214324

微信咨询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