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联系我们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 话:0936--8214324
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西来寺巷4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道德修养的影响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10-17浏览量:19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现代公民“仁爱”思想的确立、“礼”的树立 、对现代公民“道义”的奠基、通过自律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对现代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继承这些传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修养  影响

    著名的社会学家、学者费孝通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中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研究有很悠久的历史,孔子讲仁,就是讲人与人如何相处。经济怎样发达,物质世界怎样发达,都脱不开这个问题。人类正在进入新的世纪,正在创造新的文化,但是新文化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文化才能积蓄起来,传下去。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对现代公民道德修养产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仁爱”思想的确立。

宋儒朱熹认为,“仁”乃“爱之理,心之德”。当代学者李泽厚则说,“‘仁’的特征是‘爱’”。如果将其具体化,即“为爱者爱家之谓仁,为国者爱国之谓仁”。“仁德”既是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一种处理人我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然而,古往今来认识见仁见智,众口不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将“仁”字解释为“爱”。这是一种既质朴又伟大的思想,也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命题。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大力提倡仁爱思想,并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雷锋传人郭明义为希望工程,身边的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著名影星成龙帮扶贫困孩子,残疾人士,老年人和那些在科学以及艺术领域颇有追求的学生,捐钱捐物不遗余力;将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小何玥;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的张丽莉;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凡此种种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这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鼓励仁爱的思想,传承中华美德的体现。因此,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君子人格的仁爱思想,并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处世道德原则。只有这样,和谐社会的大厦才有稳固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树立。

“治国为礼”,孔子认为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基础。礼成了儒家认定的基本思想原则。礼不仅是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而且是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立身行事必须遵循礼的原则。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继承与创新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认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现代人对礼节思想的发展,进而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礼不仅是最大众化的道德规范,更是仁人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当年孔子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认真研习《诗》(即《诗经》),就不会说话;不努力学习礼仪呢,就无法立足与社会。因此,他要求“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在孔子看来,学礼、知礼、并严格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约束言行,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国人谦和、礼让的好习惯,也是中华民族被世人称作“礼仪之邦”原因所在。                

从客观上来讲,“尚礼”提高了民众的文明程度,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他创造了一种互相礼让、谦和宽松的人际关系,也印证了孔子所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认识。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此处议论的,就是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对行为进行选择的问题。鱼与熊掌之间的选择属于物质选择,生与义的选择属于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比起物质选择要复杂的多。道德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眼前的物质利益,还要考虑众人和社会的根本利益。生命、生存对个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价值。但是,“义”特别是“大义”涉及众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从古到今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为了挽救众人的生命,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毅然会做到“舍生取义”。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四、 通过自律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孔子的弟子曾参发展了老师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理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曾子以自身为例而告诉他人,每天至少要自我反省三次:一是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二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三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研习了?就在这种强烈的自我约束下,人的道德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人格才能由可能达到完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非常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在延安整风时他严格审查了自己全部历史,检查以往革命道路上的某些失误,认真地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建国后,他身居高位,仍然不放松对自己的修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修养实践过程。在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仁待人,严于律己,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人格完善的象征,也是凝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

五、 爱国是最崇高的美德。

说到爱国,更是高尚人格与节操的表现,像历史上的屈原、苏武、文天祥等,人们之所以对他们口碑载道、敬仰有加,不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国行为吗?

从古至今,忧国忧民的爱国忧患意识就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名言无不有着爱国情怀的深沉的烙印。现代社会中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人生最后一刻的罗阳;“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中国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和情怀。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很富于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传统典籍中的很多名篇都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现实社会中更不乏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仁人志士们的爱国豪情 。我们新时代的每一个公民都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这些传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只有我们每个公民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936--8214324

微信咨询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