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联系我们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 话:0936--8214324
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西来寺巷4号

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心灵 ——关于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以甘州区非遗文化走进张掖一中为例) 甘州区文化馆 吕桂玲

作者:甘州区文化馆来源:甘州区文化馆发布时间:2022-12-22浏览量:1630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非遗进校园”活动,旨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让青少年一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发展者,甘州区文化馆以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为总体目标,从2015年起,全面开展了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连续举办非遗进校园培训、展演、展示等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实践主题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二、实施步骤

     每年年初甘州区文化馆专门组织工作人员积极联系甘州区张掖一中,经过沟通、研究、讨论,认真制定非遗进校园年度工作计划,精心安排非遗进校园活动。活动于学校开学一周后启动,每学期16学时,每周一节课进行常态化开展,学校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时、组织成立社团、组织学生参加非遗传承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区文化馆负责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联系,选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授课传艺,有效开展传承培训工作,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组织非遗进校园成果集中展示展演,年终进行总结评比。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以课堂授课、课外训练、社团活动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相结合。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教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宣传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宣传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意义;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括;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普查成果、保护措施、取得的成就;甘州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介绍;国家、省、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相关知识等。学校积极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师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二)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基地的作用。甘州区文化馆在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上,与张掖一中联合开办了非遗进课堂系列活动,文化馆组织传承人在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后,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以剪纸、戏剧、龙狮表演艺术普及为主开展宣传、展示和传习活动。充分利用课堂、学校社团、课外活动等,针对学校实际及学生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经过持续化、常态化管理实施,非遗进校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非遗项目进校园课堂实施

今天是星期四下午的第二节课,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张掖一中的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端坐等候老师的到来,因为这是每周一次的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孩子们早已满怀期待!甘州区非遗项目《甘州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晓霞,《传统戏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许阿妮、《甘州龙狮》的代表性传承人彭加年相继走进各自的教学场所。

甘州剪纸

     巧手折剪锦绣乾坤,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尖玩转一纸乾坤。首先,杨晓霞老师将课前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欣赏,《甘州八景》《二十四节气》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代表性剪纸作品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哇哇的惊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那一刻,孩子们完全沉浸而着迷了! 恰在兴头,老师侃侃而谈:孩子们,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同学们除了了解剪纸的历史以及创作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动手进行剪纸。随后,杨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拿起剪刀演示,飞速间,一个中国传统的“大喜”字展现在孩子眼前。对于学生来说,剪纸是动手性最强,学生最熟悉的活动了,他们纷纷拿起剪刀,歪着小脑袋剪了起来,“先外到内,先简后繁……”按照老师的教导,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孩子们也很快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作品。尽管线条还不够流畅,样子还不够形象,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课堂接近尾声,老师再一次强调:剪纸作品一定要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让广大人民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传统戏曲

高亢激越、清脆又不失童真的《戏曲大连唱》不时从教室传出,一板一眼、举手投足间颇有专业戏曲演员的风采,精彩的表演、极富感染力的唱腔颇有名家的范儿。这是甘州区民间艺人许阿妮给学生所授的传统戏曲课,小戏迷们正在投入的展示上节课的成果。展示完毕,杨老师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形象地纠正了孩子们表演中的不足,再一次向孩子们讲解了戏剧分类、人物形象、动作、服饰等知识,让学生们更生动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艺术,台下的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随后,杨老师表演了秦腔桃源借水《三滴血》。同学们边听讲解,边在戏曲中熏陶,真正的“乐在戏中”, 一段段名家选段、一个个精彩瞬间、一曲曲抑扬顿挫的唱词、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孩子们兴奋异常,零距离感受着传统戏曲的魅力。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其在校园里的传播,是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载体。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戏曲文化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播为依托,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2017年戏曲进校园在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后,戏曲这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开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戏曲的文化魅力吸引,传统艺术在浸润童心的同时,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甘州区文化馆选择了周边基础条件较好的张掖一中作为长期的传统戏剧授课培训基地。每周二下午组织传统戏曲培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现场学习传授戏曲艺术。传承人首先进行示范讲解,组织开展“戏曲进课堂”示范课,吸引了学校上百名小戏迷前来听戏、学戏、练戏、唱戏,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的戏剧特色社团经常在各班级上台展示,让文化自信从小植根孩子心灵。

龙狮表演

龙狮表演是甘州区省级非遗项目《甘州社火》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它是我国主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子民以龙、狮为崇,形成了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的龙狮文化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种团结力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象征。而在农村,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其它各种喜庆活动不可多得的保留节目。

此时张掖一中的操场上热闹非凡!甘州社火省级传承人彭加年正在认真地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们如何出场,如何表演,高超的技艺,灵活的动作,传神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在场的孩子们。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跟着老师模仿、与同学比试切磋、与老师交流探讨。训练期间他们就地取材,用几根竹竿搭一块彩布就变成了“小龙”。两个小人儿披一件长大衣,头顶一个纸盒子就变成了“小狮子”。看,两条小龙一会儿表演“二龙戏珠”,一会儿穿梭“串辫子”,两头小狮子正在愤怒地“撕咬”,一会儿累了又互相“挠痒痒”……整个操场热闹非凡,校园洋溢着喜庆与欢乐,非遗之花正在校园悄悄绽放!

张掖一中非遗进校园活动经过长期持续的开展,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张掖一中学生的剪纸、戏曲、龙狮展示、展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因此还参加了第五届全国教博会的展示,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一代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目前,甘州区文化馆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遵循“深化内涵、提升活力、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自愿自主、重在普及”的原则,非遗进校园活动基本覆盖了城区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有效推动了“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广大青少年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标签: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936--8214324

微信咨询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