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联系我们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 话:0936--8214324
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西来寺巷4号

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文化名城----张掖与西游文化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10-17浏览量:1827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张掖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其中最富盛名的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其中卧佛长34.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藏经阁面阔21.3米,进深10.5米,单檐歇山顶。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密宗覆钵式塔,主塔高33.37米。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尤其是有了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在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所过之处,就留下了许多与取经故事相关的古迹和传说。
       “西游”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唐玄奘自公元628至645年赴印度取经到明代吴承恩章回本小说《西游记》产生前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二是指由吴承恩(1501年至1582年)依据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纠合民间传说、佛教故事以及相关的话本、戏剧、宝卷等方面的内容,最终创作出《西游记》小说之后衍生出来的文化。在张掖,“西游”文化聚集了包括《西游记》壁画、《西游记》雕塑、与唐僧西天取经或《西游记》有关的文化“遗迹”,与唐僧取经或《西游记》有关的民间传说、宝卷、戏曲及与《西游记》有关的社火等大量文化资源,形成了张掖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如此多的“西游”文化资源聚集到一个地区,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相关单位和学者考证研究,可以明确得出大佛寺卧佛殿《西游记》壁画(组画)绘于明清时期。壁画面积约14平方米,绘制于张掖市甘州区大佛寺卧佛殿释迦牟尼涅槃巨型塑像屏壁背面的南侧。有“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火云洞之战”、“唐僧逐悟空”、“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10组画面。大佛寺卧佛殿孙悟空壁画(人物画)绘于清代,壁画面积约3平方米。大佛寺卧佛殿二郎神壁画(人物画)绘于清代,壁画面积约3平方米。大佛寺卧佛殿猴子形象壁画绘于清代,壁画面积约3平方米。绘制于大佛寺卧佛殿北侧罗汉雕像隙间,似与一巨鹰相戏。大佛寺正门北侧外墙《西游记》壁画(组画),绘于1998年,壁画面积约30多(12米×3米)平方米,绘有“出发长安”“两界山”、“三打白骨精”、“西天雷音寺”“大战通天河”、“红孩儿”、“高老庄”等七个场景。民乐童子寺南1号窟《西游记》壁画,绘于明清时期。共绘有39幅60×60厘米《西游记》壁画。画面有猴子出世,悟空拜师,八戒受戒,溪边饮马,柴门问路,穿越荒漠等内容。
         西游文化遗迹在张掖可谓是星罗棋布,其中“流沙河”又名“弱水”、“黑河”、“黑水河”、“流沙”, 位于张掖市境内自山丹县、甘州区、肃南县、临泽县、高台县的不同区段。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张掖境内同一条河流或者同一条河流的干流以及若干支流的不同称呼。在《西游记》中,以上五种称谓相互使用。其中“流沙河”在十三回中出现28次,“弱水”出现7次,“黑河”出现4次,“黑水河”出现13次,“流沙”出现6次。地处临泽县的流沙河本为黑河支流之一,上游为梨园河,中下游称为沙河,下游终归于黑河主流。甘州区博物馆中现存有发现于西夏大佛寺卧佛腹内的一块铜牌,两块铁牌。其中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的《大佛寺震旦国碑记》铜牌中记云:“震旦国张掖郡流沙河有迦叶佛遗迹,大夏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建卧佛铁牌铭记》铁牌中记云:“震旦国张掖郡流沙河有迦叶遗迹,大夏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维修卧佛塑像碑记》铁牌中也记云:“大清国陕西甘州敕赐洪仁寺。古记云:流沙河地界张掖郡有迦叶遗迹,大夏建”。《西游记》第22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对这里的风景作了描写:岸上有一碑,上刻“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唐僧一行渡河时,由观音菩萨命木叉行者协助收服水怪沙悟净,收为徒弟,因他行为举止颇有佛家风范,唐僧称他为“沙和尚”。另外,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临泽境内的黑河岸边的确曾有一块石碑,上书“弱水三千里,自古无人烟”。在黑河东岸,早年也有块石碑,上刻“通天河”三个大字,下有两行小字,右为“径过八百里”,左为“亘古少人行”。
         高台县宣华镇台子寺村台子寺又名“西极寺”、“大寺庙”、“李暠台”。位于台子寺村居民点北侧,现存一东西长36.3米,南北宽33米,残高4米土台。据乾隆年间《甘肃通志·舆地志》载:“旧志高台所西二十里有古台基,相传李暠所筑,后人建寺其上,故曰‘台子寺’,高台县因名而立”。相传唐僧取经东返途经张掖渡河时,由于河宽水大,浪高湍急,又因忘记在如来佛前为金龟问及前程而遭其报复,将唐僧及经卷扔进河里,唐僧师徒捞出经卷曾在此处晾晒。台子寺寺门曾有楹联曰:“台虽不高,县名由此而定;寺本甚大,圣经赖以保存。”
        西游记文化是张掖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组成,在张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西游记的故事在张掖广泛流传,深入人心。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我们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市紧密结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张掖西游记文化研究的成果,深挖文化内涵,普及文化常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张掖作为国家1985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省委省政府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批复的“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将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增长提供新的支撑点,为推动张掖建设文化特色大市,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掖也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机遇。

标签: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936--8214324

微信咨询
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返回顶部